<i id="rlv1v"><output id="rlv1v"></output></i><span id="rlv1v"></span>

    <track id="rlv1v"></track>

    <var id="rlv1v"><font id="rlv1v"></font></var>

        <del id="rlv1v"><ol id="rlv1v"></ol></del>
        <video id="rlv1v"></video>

        <thead id="rlv1v"><mark id="rlv1v"></mark></thead>

          13580479827

          印刷技術知識

          元代木活字印刷術的應用與傳播

          作者: admin來源: 本站時間:2017-04-16
            木活字產生的確切年代和發明者目前無法考證,但1996年在寧夏賀蘭山拜蘭溝一座古代佛塔遺址中出土了西夏文經書《吉祥遍至和本續》,經文化部組織專家在北京鑒定,確認是“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實物”,時間為12世紀中葉的南宋時期。學術界普遍認為木活字印刷的緣起在宋元之際,當時可能受畢昇活字印刷思想的啟發,人們從最易獲取的木料中得到靈感,逐步形成而付諸應用的民間創意,不一定非是一人一時的創造發明。

            真正在印刷史上繼畢昇之后具有開創性影響的,不得不首推首先記載并使用木活字印刷的王禎。王禎是元朝初年著名農學家,他所著的《農書》是中國古代農學研究的一大成果。在這本書里,王禎專列“造活字印書法”章節,詳細介紹了木活字印刷技術的工藝和過程,是木活字印刷最早的記載:
             今又有巧便之法:造板木作印盔,削竹片為行;雕板木為字,用小細鋸鎪開,各行一字,用小刀四面修之,以試大小高低一同;然后排字作行,削成竹片夾之??旨葷M,用木榍榍之,使堅牢,字皆不動,然后用墨刷印之。

             寫韻刻字法:先照監韻內可用字數,分為上平、下平、上、去、入五聲,各分韻頭??弊謽?,抄寫完備。擇能書人取活字樣制大小,寫出各門字樣,糊于板上。命工刊刻,稍留界路,以憑鋸截。又有語助辭“之”、“乎”、“者”、“也”字,及數目字,并尋??捎米謽?,各分為一門,多刻字數,約有三萬余字。寫畢,一如前法。今載立號監韻活字板式于后。其余五聲韻字,俱要仿此。

              鎪字修字法:將刻訖板木上字樣,用細齒小鋸,每字四方鎪下,盛于筐筥器內。每字令人用小裁刀修理齊整。先立準則,于準則內試大小高低一同,然后另貯別器。
              作盔嵌字法:于元寫監韻各門字數,嵌于木盔內,用竹片行行夾往。擺滿,用木榍輕榍之,排于輪上,依前分作五聲,用大字標記。

              造輪法:用輕木造為大輪,其輪盤徑可七尺,輪軸高可三尺許,用大木砧鑿竅,上作橫架,中貫輪軸,下有鉆臼,立轉輪盤,以圓竹笆鋪之,上置活字板面,各依號數,上下相次鋪擺。凡置輪兩面,一輪置監韻板面,一輪置雜字板面。一人中坐,左右俱可推轉摘字。蓋以人尋字則難,以字就人則易。此轉輪之法,不勞力而坐致。字數取訖,又可鋪還韻內,兩得便也。今圖輪像監韻板面于后。
              取字法:將元寫監韻另寫一冊,編成字號,每面各行各字,俱計號數,與輪上門類相同。一人執韻依號數喝字,一人于輪上元布輪字板內,取摘字只,嵌于所印書板盔內。如有字、韻內別無,隨手令刊匠添補,疾得完備。
              作盔安字刷印法:用平直干板一片,量書面大小,四周圍作欄。右邊空,候擺滿盔面,右邊安置界欄,以木榍榍之。界行內字樣,須要個個修理平整。先用刀削下諸樣小竹片,以別器盛貯。如有低斜,隨字形襯墊榍之。至字體平穩,然后印刷之。又以棕刷順界行豎直刷之,不可橫刷。印紙亦用棕刷順界行刷之。此用活字板之定法也。
          1298年,王禎在安徽旌德縣尹任上開始《農書》的寫作,他感到這部書字數多,如果抄寫,“學者艱于傳錄,故以藏書為貴”;如果付印雕版,“然而板木工匠,所費甚多,至有一書字板,功力不及,數載難成。雖有可傳之書,人皆憚其工費,不能印造傳播后世”。由此想到巧便的方法,叫工匠制作木活字,兩年時間完成了木活字的雕刻,試印了《旌德縣志》,約計六萬余字,不到一個月就印成了百部,證明效率很高,印刷效果同當時工藝已經很成熟的雕版印刷一樣,因此知道木活字完全可以用于書籍的印刷。后來,王禎遷任江西,所見印書都還用雕版,考慮到“古今此法未有所傳,故編錄于此,以待世之好事者,為印書省便之法,傳于永久”,從而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木活字印刷技術的詳細記載。

              王禎的木活字印刷方法,是先用紙寫好大小字樣,糊于木板上刻字,再一一鋸開刻好的字,然后將刻好的單字分門別類,歸納到各自的木匣中備用。排版時按照書籍的開本制作一個方形木盤,把木活字一行行排進去,用竹片作為界行把字隔開夾緊,排滿一版框后,用小竹片墊平,用木楔塞緊,使活字固定不動,最后在排好的字版上涂墨鋪紙,用棕刷刷印。為了減少勞動強度,提高效率,王禎在排字技術上有所獨創,制造兩個大轉輪盤,按韻字、雜字和字號將字盤擺放其上,撿字工匠坐在中間,轉動轉盤方便取字。王禎在書中將這種木活字印刷稱為“今又有巧便之法”,歸納了寫韻刻字法、鎪字修字法、作盔嵌字法、造輪法、取字法、作盔安字刷印法等六道工藝工序,是知其專注于木活字印刷技術之應用與傳播的一番用心。

              王禎用木活字印制《旌德縣志》的成功實踐和《農書》的記載,是印刷史和活字印刷技術史上的一座里程碑,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,其詳細的技術工藝記載,直接指導了后世活字印刷的實踐與發展。而現今仍在使用的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,其傳承的歷史可追溯到元代與王禎基本同時代的祖先,工藝和流程與王禎所采用的基本相同,說明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與王禎創制木活字和《農書》的傳播有直接的影響和承遞關系。

            在王禎之后二十多年,元英宗至治二年(1322年),馬稱德任浙江奉化知州,也“鏤活書板至十萬字”(乾隆《奉化縣志》所載至治三年《知州馬稱德去思碑記》),用木活字印刷《大學衍義》43卷20
            到了明代,木活字印刷更為普遍,不僅在安徽、浙江、江蘇、福建一帶流行,而且流傳到云南、四川等邊陲甚至少數民族地區。各地書院、私家書局和書坊,還有封于外地的藩王,都常常采用木活字印刷書籍。明代木活字本現今有書名可考者,還有百余種,而明代的政府公報《邸 報》,也從崇禎十一年(1638年)起用木活字排印發行。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Copyright © 2014-2017 廣州中福印刷廠 www.flash-games-master.com 版權所有 電話:13580479827
           地址:廣州市天河區吉山珠吉路65號印刷科技園印刷咨詢在線客服: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
          技術支持:北京刻章友情鏈接交換: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
          欧美放荡极品
          <i id="rlv1v"><output id="rlv1v"></output></i><span id="rlv1v"></span>

            <track id="rlv1v"></track>

            <var id="rlv1v"><font id="rlv1v"></font></var>

                <del id="rlv1v"><ol id="rlv1v"></ol></del>
                <video id="rlv1v"></video>

                <thead id="rlv1v"><mark id="rlv1v"></mark></thead>